我国传统产业在最近几年转型升级方面取得明显成果,但面临的问题也不少。只有我们深入了解这些产业的特性以及所承受的压力,才能为今后的发展指明方向,从而助力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转型升级特征凸显
2019年,我国制造业出口中,资源与劳动密集型等传统产业占比31.78%,到了2023年,这一比例降至29.56%,减少了。与此同时,创新投入在增多,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传统产业的研发强度平均为0.8%,而到了2022年,这一比例上升至0.95%,创新能力持续提升。转型升级的成果不仅体现在能力增强,还表现在制度等多方面,例如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了交易成本,提升了整体效益,使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更高。
国际环境变化施压
世界经济复苏之路坎坷,全球消费和投资需求一直处于低水平。这种形势对我国传统产业的出口造成了巨大压力,订单量减少,利润也在下滑。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减弱,商品和要素的流动受到限制,产业转型升级的成本明显增加。一些国家对我们国家的产业采取了联合打压的策略,这削弱了企业转型升级的信心,打乱了产业发展节奏。在技术引进和市场拓展上,企业面临诸多困难。
产业特征变化掣肘
数字技术的出现给众多传统产业带来了巨大冲击,使得它们原有的生产方式变得不再有效。企业为了实现数字化转型,不得不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这无疑增加了它们的负担。产业模式的转型之路充满挑战,因为传统产业已经习惯了旧有的商业和运营方式,难以快速适应新的模式需求。在传统产业与新兴数字经济融合的过程中,面临着人才、技术和资金等多方面的难题,融合的速度相对较慢,这影响了整个产业的升级速度。
要素供给优势降低
我国传统产业一度因规模宏大而迅速崛起,但如今这一优势正逐渐消退,面临的市场竞争愈发激烈。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不断演变,传统产业的结构优势不再像过去那样突出,新兴产业崛起,占据了部分市场份额。人力、土地等成本持续上升,传统产业的成本优势不再明显,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始向成本较低的地区转移。
政策举措执行欠佳
某些地区的政府机构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理解有偏差,未能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导致政策支持不够强劲。随着工作重点的改变,对传统产业的关注有所减少,资源分配显得不足。尽管出台了多项支持政策,但宣传不够广泛,企业获取政策信息的渠道有限;政策执行中遇到困难,难以切实帮助到企业;执行效率不高,未能有效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以“链长制”为例,由于执行效果不理想,未能实现预期目标。
精准施策持续发力
我国传统产业正在转型升级,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极为关键。必须深入挖掘国内外市场潜力,主动开拓新市场,扩大产品销售途径。促进数字经济与产业相结合,帮助企业提升数字化能力,对员工进行培训,增强其数字化素质。创新要素供应方法,针对现有不足,引入新的供应模式,确保产业发展需求得到充分满足。提升政府治理效率,纠正观念上的偏差,加大扶持力度,增强政策宣传、实施和执行的效果。
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涉及众多环节,是一项繁复的系统工程。在这些环节中,哪一环节的突破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至关重要,您有何见解?不妨点赞并转发此文,同时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观点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