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这个词在比特币或区块链的语境里时常被提到,那它到底是什么?它和比特币有着怎样的不同?这些正是我们需要深入去研究的,也是众多关心加密货币的朋友们所感到疑惑的地方。
以太坊的定义
以太坊被定义为一个具备智能合约功能的开源公共区块链平台。从技术层面来讲,它是一种去中心化且开源的区块链技术。以太币在以太坊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如同血液之于人体,它是原生代币,可用于在该平台上进行操作付费以及奖励矿工。例如,在美国,有许多科技爱好者对研究以太坊的开源代码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且,在 2022 年,以太坊的代码一直处于持续更新和完善的状态,这充分体现了它开源的活力与发展性。它的功能较为丰富多样,能够让用户创建自己的应用,从而实现去中心化自治。
如果说比特币的目标在于创建一种去中心化的货币,那么以太坊的重点是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以太坊就好像一个宽广的操场,任何人都能够在这个操场上构建各式各样的设施,而比特币仅仅是其中一个比较独特的设施。
与比特币的区别
从诞生的先后顺序角度而言,比特币率先出现,接着以太坊才诞生。2009 年比特币诞生了,而以太坊大概在 2015 年出现。在货币属性方面,比特币主要是一种数字货币,以太坊则更多地呈现为一个平台的概念。比如在中国,早期的比特币更多地被当作一种虚拟的投资品,以太坊则吸引了众多科研人员来进行分布式应用的开发实践。
从发展路径这一角度来看,比特币的发展路径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货币交易以及存储等功能方面;以太坊则拓展出了智能合约、代币等诸多功能。在日本,2018 年开展的关于比特币和以太坊的民众认知调查显示,就比特币而言,仅有约 10%的民众知晓它除了能用于交易之外,还存在其他用途;而对于以太坊,将近 30%的民众知道它具备多种应用拓展的可能性。
智能合约的创新
智能合约是以太坊的重要部分。它被保存在区块链上,运行依靠节点。例如在欧洲的建筑项目招投标期间,智能合约能让参与各方依据事先设定的条款进行操作,像工程量达到特定数值时,资金会自动按相应比例转账等。这些程序运行时需向节点的矿工或权益人支付手续费。据不完全统计,2021 年全球基于以太坊智能合约的交易笔数超 3000 万笔。
这个创新极大提升了区块链的处理能力,也让多方合作更透明高效。在企业供应链管理方面,各个环节的交付和付款等事宜能依智能合约执行,减少了人为干预风险,提高了整体效率。
代币与ICO的诞生
以太坊具备开源的特性,这使得基于它的代币概念得以产生,以太币在这些代币中占据首要位置。2017 年,ICO 热潮开始兴起,众多项目借助以太坊平台来发行它们自身的代币。在中国,当时有许多新兴的互联网创业项目都打算通过 ICO 来进行融资,然而由于缺少监管,致使乱象纷纷涌现。当时以区块链为名的项目有好几千个,其中很多都是没有实际项目作为依托的空架子。
这种现象让金融市场陷入了混乱,然而它也表明以太坊这个平台对新兴货币概念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并且使得代币以及“炒币”现象开始被大众所关注。
权益证明的应用
权益证明在以太坊上是一种有潜力取代 POW 的方式。它会根据用户持有货币的量以及时间来给予奖励和手续费。在韩国,部分区块链项目致力于研究在以太坊平台上如何对权益证明机制进行优化。这种制度比 POW 更环保节能,效率或许也会更高。据估计,如果完全转换为权益证明,以太坊的能耗能降低 30%及更多。
从长远来看,权益证明这种方式对以太坊有好处,能让以太坊在可持续发展的领域处于领先,还能吸引更多企业和开发者。
以太坊的应用场景拓展
以太坊的应用场景较为广泛。在金融领域,智能合约可用于自动化金融服务流程,像能实现快速结算等。在医疗行业,患者病历信息可进行去中心化存储,还能安全地共享。据美国一份医疗行业报告显示,2023 年预计有 5%的医疗数据将被存储在类似以太坊的区块链平台上。
在文创领域,艺术品的鉴定工作可以借助以太坊的力量,版权保护等事宜也能借助以太坊的力量。2022 年,欧洲有相关项目在以太坊平台上开展了艺术品的数字化版权登记服务。这表明以太坊具备比比特币更广阔的应用场景拓展潜力。
你认为以太坊在未来有没有可能完全取代比特币的地位?希望你可以点赞、分享并且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