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悲喜剧回响
国产剧虽多,但让人怀念的经典悲喜剧却不多。《漫长的季节》却做到了这一点。剧中有辛酸,却也不断带出幽默。它让我们对那些往昔的优秀作品产生共鸣,就像“新写实小说”那样,展现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内心痛苦。八十年代中期,池莉的《烦恼人生》与刘震云的《一地鸡毛》两部作品,在刻画日常生活方面,与该剧有着相似的艺术风格。
“范德彪”式人物致敬
若观众对辛爽的作品有所认识,那么在剧中就能找到对喜剧《马大帅》中“范德彪”这一角色的致敬。剧里有个角色,他同样不太稳重,喜欢夸大其词,与别人相互看不上眼,但彼此又相互关照。这个角色在众多小人物中显得格外突出,也因此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创作者对这个角色进行了深刻的挖掘,他是一个渴望成功的小人物,一个在城市中迷失方向的普通农民。
角色面对命运的态度
导演在塑造与范德彪相似的角色彪子时,并未过分关注他的胜负得失,而是呈现了他面对命运的独到态度——该吃就吃,该喝就喝,不让忧愁占据内心。辛爽对彪子内心的坚韧表示赞同,让观众在遭遇命运的打击时,找到了一种情绪宣泄的出口。这与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的心态颇为相似,他们在生活的压力下,同样期盼能拥有这样的豁达。
荒诞人生的体现
特里·伊格尔顿在《幽默》一书中分析了笑的原因,他说:“有些东西突然变得异常,失去了控制。”彪子的生活正是这种荒诞和不确定性的体现。生活中并不总是按照成功学的规律进行,一个意外的变化就能瞬间改变一切。这种情况与很多人的真实经历相吻合,我们都在这个充满变数的人生道路上努力前行。
剧集风格与选景
辛爽之前的作品常常探讨犯罪故事,整体风格显得冷峻且沉重,内容紧扣“残酷青春”这一核心。然而,在制作《漫长的季节》时,他有意营造一种充满生机的氛围,让角色们重返现实生活,而非只是沉浸在怀旧的老照片中。他力求让观众更深刻地感受那个时代的剧情,体会剧中人物所面临的环境和内心世界。
小人物命运感慨
王响在剧中饰演的角色分量很重,他与王抗美、陈桂林年纪相仿,他那段凄惨的过往颇具象征性。观众对他的后续遭遇都感到十分同情。现在,荧幕上呈现接地气的普通百姓形象不多,这部剧却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的小人物。比如那个经典的“张大民”,他面对苦难时乐观的态度,至今还在B站为年轻人缓解心理压力。有人对张大民是不是现代版的阿Q表示了疑问,而刘恒则觉得,普通人对于自我救赎抱有的积极态度,可能是一种精神上的珍贵财富。《漫长的季节》里,雪花飘落的时候,人们展现出了自尊和希望的画面,这已不仅仅是一种乐观,更接近于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和帮助。
你认为,《漫长的季节》同那些描绘日常生活的作品相较,哪部更能触动你的心弦?欢迎在评论区说出你的看法。同时,请不要忘记为这篇文章点赞,以及将它分享出去给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