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的经济发展规划里,“促进城乡经济互动”是形成新经济格局的核心要素,同时也凸显了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个话题不仅是政策制定的热门话题,而且直接关系到农村地区的未来发展。
城乡循环的战略意义
构建双循环经济格局,城乡经济循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这一点,众多专家亦持相同看法,认为这是双循环战略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的关键展现。城乡经济循环有助于挖掘农业、农村、农民的潜力,增强农村市场需求,从而优化国内发展布局,降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形成更具活力的国内经济循环。以传统农产品产区为例,若能更好地融入城乡经济循环,便有机会借助城市市场和渠道,拓宽产品销售范围。此外,这也有助于国家更好地应对外部经济风险。
另一方面,城乡经济互动有助于增强农村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过去,农村在经济增长中较为滞后,当地居民的消费和生产潜力尚未充分释放。城乡经济互动有望扭转这一局面,促使农村的资源与劳动力等要素与城市的资本、技术等实现高效匹配,从而提升农村在国家经济版图中的位置。
阻碍循环的因素
当前有不少因素妨碍了城乡经济的互动。据专家分析,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尤为突出。在东部沿海的发达城市,高楼大厦众多,商业活动兴盛,但中西部的一些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不足。比如在教育上,城市里的孩子们能享受到先进的教育设施和优秀的师资,而农村的孩子们可能连基本的教学设备都不齐全。
农村生产要素未能得到充分运用,这同样是个严重问题。土地,作为农村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在不少地区流转受阻,很多土地处于闲置状态,或是未能实现高效农业种植。再者,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却缺少对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的有效途径,这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要素流动的核心机制
周天勇教授强调,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关键在于产权、供求、价格、就业机会等市场配置体系。产权的明确是这一机制的基础,若农村土地、房屋产权等界定模糊,将阻碍要素流动。供求关系对城乡要素流动同样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城市对农产品的大量需求,农村则能提供相应产品,实现供求匹配的要素流动。价格体系是调节市场的关键,合理的价格能激发农民的生产热情,反之,过低的价格会削弱农民扩大生产的意愿。此外,城市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而农村若能为城市下岗或退休人员提供就业或创业机会,则能促进双向要素流动的顺畅。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短板
李增刚教授曾言,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资源利用不足,这些都是形成新格局的不足之处。从发展格局的角度来看,这一现象在中国迈向新发展阶段、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加速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尤为明显。尤其是,乡村人才供需矛盾日益加剧。众多年轻、具备知识技能的人才纷纷涌向城市,而农村则主要剩下老年人和儿童,这对发展农村现代化产业、增强农村经济活力造成了显著的不利影响。
城乡生产消费的对接
目前,电子商务在连接城乡生产和消费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比如,某些农村电商平台让农产品能直接从产地运到城市消费者家中,这不仅提升了农民的收入,也满足了城市居民对绿色、新鲜农产品的需求。然而,若要实现城乡居民生产和消费的深度融合,增强农村的多功能性是关键。比如,可以发展农村生态旅游,吸引城市居民前往休闲度假、体验乡村生活,同时农村也能为城市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产品,城市居民的消费进而推动农村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发展县域经济的关键
业界人士普遍认为,推动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确保城乡经济循环顺畅的关键。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多次强调了县域的重要性。观察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构建,良好的县域经济发展能够形成涵盖种植、加工至销售的完整农业产业链。在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上,以县域为单位进行统筹规划,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实际上,一些县域通过整合资源和政策支持,成功打造了特色农业产业,如赣南脐橙产区,从种植、加工到市场推广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促进了县域内城乡的协调发展。
那么,依照您的观点,在日常生活里,您觉得能做些什么来促进城乡经济交流?期待大家点赞、转发,并积极参与评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