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觉得数字货币技术会让国家无法对货币发行进行管控,也不用进行管控,同时货币政策会就此消失。但实际情况真的如此吗?接下来我们将对此展开具体的分析。
国家信用是货币体系基础
从货币发展的历史以及其本质角度进行分析,国家信用是国家垄断货币发行权的关键所在,也是本位币履行货币职能的价值依据。国家依据社会商品的生产和交易需求来发行本位币,运用法令保障本位币的流通,通过调节机制维持币值稳定,以此确保现代信用货币体系能正常运转。只要国家的组织形态保持不变,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货币体系就会一直存在。
比特币难成真正货币
比特币不存在中央调节机制。这导致它与现代信用货币体系不相契合,并且难以满足货币政策的需求。其发行、流通和管理都不属于任何国家、组织或个人。货币当局无法借助调整其供应量来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所以,它难以达到现代货币体系稳定所要求的标准。正因这种情况,比特币无法成为一国的本位币,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
私人货币调节缺陷
私人货币的调节机制存在不足,难以维持物价稳定。它没有有效的调控手段,不能根据经济形势灵活调整货币供应,容易引发物价大幅波动。而国家通过央行调控货币能使物价保持稳定,二者对比鲜明,所以私人货币在现代经济中难以充当主要货币。
数字货币无法取代政策
有人预测数字货币技术具备“去中心化”的特质,这种特质可能会取代货币发行与货币政策,不过这是不正确的。中央银行所实施的货币发行以及货币政策,对现代经济来说极为重要,且无法被替代。倘若数字货币被广泛使用,却未受到货币当局的管控,那么现代经济就会丧失重要的调控方式,从而无法正常运转。
央行数字货币至关重要
央行数字货币和私人数字货币有着本质的不同。只有央行数字货币有国家信用作为支撑,才可以成为真正的货币。即便二者或许会使用相似的底层技术,但是本质的差异使得它们的发行和流通框架是不相同的。只有由央行来发行并调控数字货币,才能够保障国家信用支撑的现代货币体系的稳定。
发行运用任重道远
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与运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包含着一系列的程序,并且需要解决很多问题。最终需要通过合理的设计以及规范的发行程序来对货币供应进行调控,以此保持物价的稳定,让货币政策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比如要逐步完善技术架构,要积极做好市场的推广工作,还要实现与现有的货币体系相融合等。
大家认为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央行数字货币是否会完全取代传统货币?如果你认同本文的观点,可别忘了点赞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