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DCEP在农业银行的“钱包”APP里开始了内部测试。相关图片已经公之于众,而且它将在多个区域展开试点,这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大家纷纷好奇,这种货币到底有何外观?它和支付宝、微信支付又有哪些不同之处?
神秘的数字货币
央行推出的数字货币,是央行的债务形式,其价值等同于法定货币。这种货币的英文名称缩写为“DC/EP”,其中DC指的是数字货币,EP指的是电子支付。简单来说,它就是将传统货币转换成数字形态,并以国家信用为后盾。举个例子,我们平时使用的纸币,现在可以以数字方式存储在电子设备上。
这种货币与现有货币类似,具有价值评估和流通等功能,但以数字形式展现。用它来进行交易、储存资金都是可行的,交易时无需携带实物货币,只需在电子设备上进行操作。未来,人们携带和使用货币的过程将会更加便捷高效。
发行的原因考量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金交易场景逐渐减少,电子支付方式逐渐流行。发行数字货币,正是顺应这一趋势,能加快支付效率。央行通过数字货币能更精确地监控资金流向,这对国家宏观调控大有裨益。比如,银行能利用其系统,迅速计算出全国在特定时刻的消费总金额。
此外,数字货币的使用能够降低发行与运输的成本。过去,纸币的印刷、存放和运送耗费了大量人力与物力,如今这些步骤都能通过电子系统高效完成。未来,货币体系可能因数字货币的更高效率与环保特点而经历变革。
与支付工具对比
董希淼,新网银行的高层管理人员,提到央行推出的数字货币是法定货币,而支付宝和微信仅是支付工具,它们的功能差异明显。拿餐馆来打比方,商家可以选择是否接受支付宝或微信支付,但必须接受数字货币。从法律角度看,数字货币的地位显然更为显著。
在交易环节,若选择支付宝或微信支付,那实际上是在进行商业银行存款货币的流转;而若使用数字货币,则是直接动用央行的存款货币。尽管这两种方式都能实现支付,但它们所涉及的货币性质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是否取代已有支付
穆长春指出,央行推出的数字货币并不会撼动支付宝和微信的现状。现下,这两个支付巨头以人民币作为交易媒介,依托的是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待数字货币正式推出,交易方式将变为使用数字人民币。
支付宝和微信用户众多,应用场景广泛,用户已经习惯了使用这些支付方式。央行推出的数字货币是为了完善支付系统,与现有的支付方式相互补充,并非要替代它们。大多数人还是更喜欢用他们熟悉的支付应用来完成日常消费。
产业链投资机会
我国M0的总数已经超过了8.3万亿,而且增速逐年有所减缓,现在已经低于了5%。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作为M0的一种替代,预计其投放量将达到万亿级别。不过,考虑到用户的使用习惯以及技术条件等因素,其投放的规模可能会受到现金和电子支付转换率的制约。以下是一些值得关注的投资领域。
在发行期间,需关注那些提供银行IT服务的机构,例如宇信科技和长亮科技。进入流通阶段后,钱包及支付服务提供商将逐渐浮出水面,如拉卡拉和新国都。至于管理层面,对于安全加密技术和KYC认证,建议关注卫士通和三六零等企业。
试点情况与前景
深圳、雄安、成都、苏州等城市被确定为试点地区。这些城市在发展上各有特点,既有金融中心也有科技创新城市,它们将全面测试数字货币的适用性。在试点阶段,可以发现问题并持续优化。
未来,数字货币在更多地区和场景的应用前景广阔。这或许能提升交易的安全性、便捷性,进而推动金融体系的变革,对日常生活和商业行为产生深远影响。
大家对央行推出的数字货币预计普及的广度有何见解?不妨在评论区发表意见。同时,别忘了点赞并分享这篇文章。